初一“開門炮”初五“接路頭”
到了新年,燃放爆竹的日子和理由更多了。
正月初一早上所燃放爆竹,叫“開門爆竹”,或“開門炮”。早期是為了驅惡避邪,《荊楚歲時記》所記南朝人燃放爆竹表現的就是這種訴求。后來則是為了“迎新”,表示“開門大吉”、“開門有喜”。但開門炮的燃放更有講究,只放3響,不像今人噼里啪啦,亂放一通。
正月初五放的爆竹叫“開市爆竹”,又叫“燒利市”。正月初五是傳說中的財神爺生日,在財神的生日開門做生意,喻意“新年發財”。在這一天,古人都會早早起來“接財神”。財神民間又叫“路頭神”,所以接財神又叫“接路頭”。清代顧鐵卿在《清嘉錄》中引了蔡云的一首竹枝詞,這樣描述了時人正月初五迎財神的情形:“提防別處迎神早,隔夜匆匆抱路頭”。
民間信仰中的財神有多位,其中一名叫趙公明,人稱“趙公元帥”,傳說他雙目失明,常騎著一只老虎為百姓送福送財。因眼睛不好使,聽著響聲走,故古人才早早起來,燃放爆竹吸引財神,誰家爆竹最響財神先到誰家,所以家家爭著燃放。
古人還喜歡選擇在初八開門,初八是新的一年里第一個“發日”,做生意的人當然最喜歡選擇在這一天開市,把爆竹燃放得響聲大大的,寓意“大發財”。
過年燃放爆竹,古人特別講究“一響到底”,中間不能熄火或啞聲,否則不是好兆頭,新的一年里會遇“厄運”。因為這個講究,古人對爆竹的質量很看重,不燃放“斷頭爆竹”。